行业动态
5G产业链:国产替代射频前端芯片FEM、5GPA小基站
射频芯片的国产化道路之且战且走
 
随着5G的一声令下,国内各大厂商揭地而起,观完今年的5G展会整理出ICT国产核心器件的替代表中,智能手机射频前端走的却是下滑的曲线,在国内射频厂商的合力下,2G的替代率高达96%,3G的替代率83%,4G的替代率却只有不到15%,而估算5G替代率尚未突破零。射频前端芯片是一片大森林,主要包括功率放大器(PA)、天线开关、滤波器、双工器和低噪声放大器(LNA),而实现5G通信的核心组件射频前端模块产业的影响将是系统而全面的,无论是集成度、材料或工艺都将发变革,而新老玩家的进击也将再次搅动整个产业链条。毫无疑问,5G的高带宽、高速率、低延时、多频谱等特点,不但进一步带来数字化产业的提升,也伴生出需求量和价值的提升,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设计挑战,需要且战且走。根据预测,到2020年5G应用支持的频段数量将新增50个以上,全球2G/3G/4G/5G网络合计支持的频段将超过91个,为射频前端模块的需求量带来翻倍增长。特别是滤波器和PA将成为大头,分别占总体应收的五成和三成,成为新的高地。射频前端巨头之一Qorvo就曾指出,以5G手机为例,单部手机的射频用量达到25美元,相比4G近乎翻倍。其中滤波器器从40个增加到70个,PA从4G的5-7颗到5G所需的16颗之多。同时PA的单价也显著提高,从4G手机的3.35美元跃升至5G手机的7.5美元以上。而设计亦成为新的关口,业内资深人士提出,作为航网的关键出入口,5G手机面临更多的频段支持,不同的调制方向、信号路由的选择、开关速度的变化等等,以及如Massive MIMO、波速成型、载波聚合、毫米波等关键技术的引入,都将对射频前端生态产生影响,导致射频前端的设计复杂度直线提升,并推动着前端模组的革新。
 
单从技术本身考量就已不简单,比如未来滤波器的难题在于如何避免温漂、应对信号干扰、让不同类型信号和谐共存等。而且,既然要支持多模多频,高度集成就成为大势所趋。据业内人士分析,5G与4G的频段不一,并要支持更多更高的频段,滤波器不仅技术参数、路径演进等都无法复制,而且为减少干扰,业界趋势一般是将滤波器、PA封装成模块供给高端手机厂商,低端也会将多个PA集成,外接滤波器,分立的PA厂商市场空间进一步压缩。
 
显然,射频前端的高度集成化是必然方向,不仅可实现更低的成本、更高的性能,最关键的是可为系统集成商提供 Turn-Key 方案,5G射频前端模组化趋势明朗。与此对应的是,材料、工艺、封装的多重“刷新”。射频工艺“兵分两路”,使用半导体工艺如GaAs、GaN、CMOS等,以PA和开关电路为代表;MEMS工艺则以声表面波滤波器(SAW)和体声波滤波器(BAW)为代表。国金电子指出,5G时代,GaAs材料适用于PA,而90%的射频开关已经从传统的GaAs工艺转向了SOI工艺,射频收发器大多数也已采用RF CMOS制程。
 
模组化趋势亦让SiP大有可为,这包括PAMiD(带集成双工器的功率放大器模块)、PAM(功率放大器模块)、毫米波前端模组等,预测5G智能手机将贡献射频前端模组SiP组装市场的43%。
 
广西芯百特微电子有限公司张博士分析说,5G对射频前端芯片的更高要求催生出BAW滤波器、毫米波PA等新的技术热点,而集成化一定是未来方向,因为小型化一定是系统追求的目标,分立器件厂商应在集成化方面多下工夫,早日适应这一方向。
 
毫米波的“破坏力”
 
而上述的革新尚有迹可寻的话,最颠覆性的变化或在于与4G相比,5G不仅支持6GHz以下低频段,还延伸到26.5~300GHz的毫米波频段。业界断言,除6GHz以下频段之外,毫米波频段代表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思维,将完全“破坏”射频前端产业,重新定义射频前端。从现实来看,相较于低频,毫米波频段的发展一直不是那么理想,虽然汽车毫米波雷达通过RF CMOS工艺实现了从分立到单芯片集成的变迁,但因高频信号的易干扰等物理限制,将毫米波模块高度集成到手机芯片中,需要在材料、尺寸、散热和辐射功率等方面克服诸多挑战,但这也为大厂的进入带来了绝佳机会,势必将引发整条产业链上的大“地震”。
 
有分析说,虽然毫米波频段性能不足,硅基工艺仍然是产业内最有可能被商用的技术。而基于RF CMOS工艺研发而出的车载毫米波芯片为MMIC产业带来了一股春风,让欲在5G领域基于硅片集成毫米波器件的厂商也多了些底气,但5G手机在成本、尺寸等方面带来的“诉求”仍让其本身的推进充满压力。
 
同时,这还需要系统其他器件的“配合”。张博解读说,毫米波器件的设计、测试和实现挑战巨大,而要支持毫米波通信,移动终端和基站都必须配备更新更快的应用处理器、基带以及射频器件,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提升。
 
但未来已来,随着5G商用开闸,高通已成为明确的毫米波技术新进入者,英特尔、三星、海思、联发科等均在探索这一新商机!而且陆续传出毫米波芯片集成突破以及成本大降的消息,预示着产业形势变化一触即发,有机会上演新的“破坏王”。
 
市场格局生变
 
在多年的征战之后,当前射频前端市场产业链已趋于“定势”,欧美IDM大厂技术领先,规模优势明显。而我国台湾企业则在晶圆制造、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中下游占据重要地位。
 
例如在SAW滤波器中,全球80%的市场份额被村田、TDK等瓜分,而在4G/5G中应用的BAW滤波器则被博通和Qorvo占据了95%的市场空间,PA则全球93%的市场集中在Skyworks、Qorvo和博通手中。尤其是他们基本完成了射频前端全产品线布局,拥有专用的制造和封装链条,以IDM模式巩固在设计能力、产品性能以及产能掌控的巨大优势。同时,专利技术储备也让三大厂商有了更坚固的“防御城墙”,后来者短时间内难以逾越。
 
但4G的战场已然翻篇,5G的射频赛道上,已然涌入了新的对手。华为、高通、三星、英特尔和联发科都在切入。高通快人一步,已推出多款5G射频模块,并已从基带到天线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傲视群雄。此外,其对TDK Epcos滤波技术的战略投资已初见成效。而前不久联发科正式宣布以每股两美元(共计4000万美元)的价格认购本土PA龙头唯捷创芯发行的普通股接近2000万股,这是继收购络达之后,联发科在射频PA领域的又一次深入。
 
一方面,他们有在基带和应用处理器方面的深厚积累,向高利润率的射频“跨界”横向整合,必将鼓励平台方案客户使用自家射频产品,实现“一石二鸟”;另一方面,这一趋势必将对Qorvo、博通和Skyworks等独立射频供应商造成一定的影响。虽然说5G市场足够大,伴随而来的物联网高爆发使得射频市场有足够的增量,但新的“跨界者”必将再次加速行业的洗牌。
 
国产替代之机会
在5G时代,国内在3G/4G累积的优势究竟会加码还是“递减”?
 
虽然近两年国产射频芯片厂商逐步起量,产业链走向成熟,但从国际竞争力来讲,国内的射频设计水平仍处在中低端,市场话语权有限,距离进口替代仍有较大缺口。有数字对比,我国大陆PA和开关射频芯片厂商销售额大约为3亿美元,而全球PA和开关射频产品需求金额约为60亿美元;滤波器层面,国内厂商销售总额不到1亿美元,而全球市场需求在90亿美元。
 
而中国作为5G变革中的排头兵,迫切需要形成突围之势。张博认为:“应该在标准方面加强投入,打造中国自己的射频产业标准。过去射频前端主要依靠欧美日系,而射频PA的优势是IDM,国内在这方面的布局还有较大差距,而现在正是缩小差距的最好时候。”
 
在技术层面,国内射频厂商应着力提升技术能力、经验积累和专利支撑,加强向高端突破,力推5G射频前端模组,争取更多的先期红利。比如SAW滤波器无法满足高频段的使用条件,BAW滤波器成为5G新焦点。“若无法成功跨进BAW市场,恐将在SAW市场上面临更沉重的价格战压力。”业内人士分析道。同时,随着电池、屏幕面积的扩展,射频前端的面积还会被进一步压缩,集成化趋势将使单兵作战的厂商失去立足点。为了应对小型化需求,业界厂商包括芯百特微电子在内的厂商提出了PA、滤波器集成方案PAMiD,及硬件复用方案,包含慧智微在内的国内厂商均已开始布局。
 
此外,应加强从材料到工艺的能力整合。射频器件需工艺与设计协同优化,但这意味着建造自己的制造厂,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及长期的技术沉淀。在GSM时代,国内的锐迪科和汉天下等厂商曾凭借RF CMOS制程优势,打破了国际厂商采用GaAs制程主导PA的格局。但到了4G/5G时代,RF CMOS已不能满足要求,功放重回GaAs制程。同时,国内厂商产能受制于代工厂,而砷化镓晶圆第一大代工厂稳懋虽占据绝对优势,但其产能只占全部市场产能的6%,远不及Skyworks和Qorvo。未来代工行业的份额能否进一步提升,还要看下游对于化合物半导体的需求程度。
 
有专家指出,射频器件的突破点在新设计、新工艺和新材料,齐头并进才能完成追赶甚至是超越。随着5G一个个“暗礁”接踵而来,国内厂商要实现射频器件的追赶与替代,不仅要有“坐冷板凳”的决心和毅力,也需要业内放下成见合纵连横形成集团军作战,同时政府和投资机构应给予更多的耐心。
 
广西芯百特微电子有限公司张博说,国内射频芯片厂商大都小而散,在低端市场各自为政,应推进整合,协同创新,才有机会追赶国际巨头。5G作为新一代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,我们借助此次产业趋势,帮助众多中小企业提供5G FEM、5G微基站、功率放大器、低噪声放大器、射频开关、衰减器等方案。
 
5G微基站市场需求,截止2017年底,我国已搭建了328万座4G宏基站,按照1.5倍的保守值计算,5G基站数未来至少在500万座。
 
在5G的临界点上,在荆棘密布的路上,国内厂商仍需不断“刷新”才能负重前行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韩国MIT最新MDIN360/MDIN400芯片
【返回】